(一)走出去,走回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千古奇观和千年名诗,他都是熟悉的。从小在中卫黄河边行走,许多时候白天看着滔滔黄河,夜晚瞅着灿灿星空,他的心也随着黄河波动,随着星辰摇曳,人生的路该怎样走?未来究竟去干什么?对于多年前的他,是困惑迷茫的,就像心底的一个问号,不知什么时候可以拉直。励志奋进,自强不息。那时,他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好好读书,走向更远的地方去求学,尽力实现心中越来越清晰的梦想。
后来,他一路向南、颠沛奔波,从中卫到西安、从西安到杭州,读书、求学、工作、定居他乡。他离开故乡20多年,喜欢西湖映月的风景,更怀念大漠黄河的风光。人到中年,江南水乡的婉约美丽,再也无法抵挡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一次回乡探亲的途中,他惊喜的发现家乡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越来越好。在乡间,星罗棋布的红瓦屋顶上放置着一排排光伏发电板,随行的人却说这些“电”只能送往发电站进行转化,农户家中不能直接利用······这促使他萌生了研发光伏发电直接转化民用的想法,开始了光伏发电“破冰”之举,科研有了一定成绩。随后,他又开始研制车载太阳能发电装置,并且也取得了成果。
2017年6月16日,已经定居杭州,在科研领域享有一定声誉的徐志勇,把自己积累的研发无人机实践经验和工业级无人机30余项专利,带到了让他留恋牵挂的家乡中卫。他再一次义无反顾开启人生新的科研求索之路。
(二)坐下来,搞科研
徐徐前行、志在家国;勇于开拓,不忘初心。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指导下,在中卫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徐志勇在中卫市区中关村科技园,创建注册了中卫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随着无人机在国防、农用植保、风电检测、水质监测等军民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徐志勇和他的科研团队依托中卫市军民融合产业政策孵化优势,进入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开展低空通讯侦察、农业喷洒、城市监察等工业级无人机研发测试、组装、生产和应用培训;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需求、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做着积极有效的尝试,围绕大数据云计算、数据通讯、农牧业及食品安全、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适合中卫本地产业特色的科研开发项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先后投入500余万元进行了前期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模具制作及样机试制,完成3个系列25架工业级无人机样机,先后完成专利138项,其中发明专利申报58项,实用新型专利80项,形成41项无人机专利成果。
家国天下,责任担当;云载未来,承载所托。在他眼中和心里,有诉说不尽的两地相思,更有抒发不完的未酬壮志。权衡取舍,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上。
如今,随着徐志勇对无人机科技探索的逐步深入,他主导研发的许多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他带领的博士生团队达数百人,拥有的各项专利达数千项。同时,他还积极接纳前来实习的高校毕业生,亲自进行指导培训。包括宁夏大学中卫校区在内慕名前来实习的多名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提起他,都是满脸欢喜,很是佩服。
宁大中卫校区的一位大学生说:他的父亲是中卫供电系统的一名员工,他的父亲郊外巡线很辛苦,正好自己也喜欢无人机,就想跟徐教授学习一些无人机巡航技术,以后学以致用,尽力减轻父辈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社会。北航大三学生小张已经跟随徐志勇实习了好几天,这段时间正在学习飞控软件操作和无人机群组飞行,随后将会学习无人机框架设计。他说:徐教授讲解生动形象,对操作要点的把握恰到好处,经常能打动许多学生。徐教授还会有计划的告诉我们,怎样更好地进入实习和探索状态。另外,他对技术工程问题的解决也非常专业,很有经验,自己受益很多。徐教授很多时候会工作到很晚,为我们也操了不少心。
这些天,同样来自宁夏大学中卫校区的16级旅游管理专业的石义泰和17级软件工程专业的王健生、席彩娟在徐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研发出了一种具有多角度调节的显示器智能支架,目前已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三)放眼望,路漫漫
科研之路,长途漫漫;仰俯无愧,春华秋实。中卫市党委政府为全力支持徐志勇及其团队深入进行科研创造,为他们提供了UAV技术中心,200多平米的一间无人机教学、实训展厅。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徐志勇和他的团队本着“服务本地经济,进行校企合作”的理念,与宁大中卫校区积极洽谈校企合作事宜,并达成了关于中卫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带项目和成果加入宁大中卫创新研究院,兼职研究院工作;携带专利技术及科技创新成果在宁大中卫校区建立科技创新实训基地;宁大中卫校区选派优秀教师、业务骨干和部分学生承担双方科研项目研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参与中卫航空科技创新研发活动,培养本土创新人才等初步合作意向。
据了解,徐志勇的团队已初步形成了多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上下游一体的科技成果创新。目前,正在实施无人机系统研制项目,创新模式、服务应用、教学培训,三位一体。徐志勇及其团队在无人机与媒体融合、青少年航模实践与培训领域持续进行着积极有效的探索,尽力延伸并强化无人机+农业、无人机+电力、无人机+交通、无人机+环保、无人机+国土资源、无人机+公共安全、无人机+救援和无人机+娱乐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四)志在心,无怨悔
志在四方踏歌行,勇攀高峰无悔心。这就是徐志勇,毕业于西北建筑学院建筑系,后考取浙江大学研究生,因心底的一种抉择毅然放弃在杭州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跨领域创新创业,用辛勤汗水和累累硕果反哺养育过他的这片热土。这就是黄河的子孙,一位朴实的西北汉子,一位勇于探索的科研人,执着选择的励志、奋斗之路。
徐志勇说:云计算大数据在中卫已经走好了第一步,未来研发环境应该会更好,无人机等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更大的空间,云计算大数据未来会渗透到人们科研、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徐志勇还说:做为科研创新基地,做出系列化无人机产品,服务更高端的市场,中卫只是无人机应用的一部分,向外输出在中卫研发的工业级无人机产品,任重道远。徐志勇强调:无人机属于一个高端的高技术产品,对于社会大众的广泛使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后,青少年无人机教学是自己努力的一个方向,现阶段他正在着手编写无人机科普教材,从学校青少年开始培养,联合更多的中小学校,开展无人机教学及无人机知识的普及工作,是自己值得做的一件大事。
徐志勇坐在我们面前,依旧是那么忙碌,不时接着电话,发着微信。他微笑着说:没办法,都是业务上的事情,不能推,也不能等。科研创作,对于许多人看来也许是枯燥,但他却充满了兴趣。用科技带动教育、让教育带动一批人,徐志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游子对家乡宁夏中卫的淳朴情怀以及一名科研人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
徐志勇坦言:面对中卫市越来越好的投资环境以及和大数据云计算紧密相关的云天产业,他会积极身体力行,力促无人机在社会民生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并呼吁倡议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应加快延伸和拓展、互动起来,共同为塞上硅谷、云天中卫的无人机科研产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秦志峰)